首页   >  

【这十年·学子】姚顺武:“24小时不打烊书记”

他情系群众,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,竭尽所能解决群众困难。

他为民代言,在深入调研中建言献策,不遗余力参与乡村振兴。

他深耕农村,把原本“一穷二白”的小山村打造成了“新安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”。

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24小时不打烊书记”。

本期,要带您走近的是,来自国家开放大学安徽分部的杰出校友姚顺武。

 

争当“领头雁”,甘做“孺子牛”

说起姚顺武的故事,颇为传奇。

1985年,初中毕业的姚顺武便跟着当“赤脚医生”的父亲学艺,成为一名村医。有了一技之长后,他便经营起自己的诊所,由此也成了村里最早的“万元户”。

因为热情且富有责任心,乡亲们对姚顺武赞许有加,2002年,他高票当选为大茂村党支部书记。而当选为大茂村村支书不能算是一桩“美差”。

“贫困”一度是大茂村的标签。当时的大茂村不仅交通闭塞,并且连个像样的村委会办公场所都没有,村里写通告买张红纸也得村干部自掏腰包……艰苦的条件让许多人对“村支书”这个职位望而却步。

面对他人的退缩,满腔热血的姚顺武决定迎难而上。姚顺武说:“作为一个党员,得有党性,有担当。所以我当了书记后,就逐渐退出了诊所,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大茂村的发展和建设上。”

当选村支书后,33岁的姚顺武挑起了振兴大茂村的重担。打开他的每一本笔记本,第一页都写着“在强村富民的道路上,争做一只称职的‘领头雁’;在服务群众的桩桩事情上,甘当一头忠诚的‘孺子牛’。”

他是这么想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
一步一个脚印,实干出成绩

 

过去的大茂村,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,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为零。

看到这些景象,姚顺武心疼不已。他深知,自己富不算富,只有全村村民都富裕起来,大茂村才是真正的富裕。于是,他下定决心,要带动村民共同走向富裕。

上任后,姚顺武开始“向内向外”两条腿走路。

向内,深入田间地头找出路,种植枇杷树,让坡地变果园。与此同时,为解决村干部办公场所问题,姚顺武还积极筹划建设办公楼,没有钱,自个儿借,没有人力,自己带头当粗工……

向外,为江浙等沿海大城市的企业输出剩余劳动力,先后组织300多人外出务工经商。

姚顺武的想法很朴实也很实际,大茂村虽然一穷二白,但依托当地特色的农林产品和山清水秀的好底子,将这二者巧妙结合,就一定会走出一条“绿色致富路”。

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们谋出路、改基建、强产业,2007年春,姚顺武报读了国家开放大学黄山分校,专攻农林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。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,在国家开放大学学到的知识经验,很快就反哺到了他的实际工作中。

这些年,大茂村大力发展枇杷、茶叶、毛竹、农家乐、旅游服务等产业,一步一脚印,逐渐走出新常态,迎来新发展。

经过多年努力,如今的大茂村风光秀丽,在产业兴村、旅游扶贫等项目的带动下,村民们都过上了富而美的好日子。

做与群众联系的“桥梁”

2020年,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,大茂村终于摘下“贫困帽”。

虽然大茂村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,但并不意味着姚顺武就可以“享清福”了。

姚顺武有个外号叫24小时不打烊书记”,这个外号背后凝聚的是桩桩件件的实事、要事:成功调解本村及周边纠纷300余件,调解成功率达99%;探索出“四个一”工作模式,即通过公布一个电话、公开一个邮箱、记好一本日记、发放一张联系卡等服务群众;成立全省首个以全国人大代表个人名字命名的“姚顺武综治工作室”;积极履行化解纠纷、信访接待等职责任务……无论白天还是黑夜,只要村民有难处,就能快速找到这位“24小时不打烊书记”“全天候人大代表”。

“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,不是口号,就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。”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
身处基层治理的第一线,姚顺武致力于做与群众联系的“连心桥”。

20年来,他全身心投入乡村工作,村民的日子过好了,姚书记的笑容也更多了。一路走来,虽说充满艰辛苦累,但姚顺武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,因为“为守护乡风文明、绿色生态,建设平安中国共同努力”一直是他秉持的人生目标。